当前位置: 首页>> 太阳集团动态>> 正文

太阳集团动态

太阳集团动态

“地空前沿领航”论坛 | 刘文龙:地球内磁层电场观测研究

发布时间:2025-04-07 点击数:

4月2日上午,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文龙做客我们“地空前沿领航”论坛,带来题为“地球内磁层电场观测研究”的学术报告。报告由太阳集团网址8722院长倪彬彬主持。

地球内磁层通常指地球周围约8个地球半径以内的空间,包括了低轨卫星到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行高度。电场与内磁层中粒子能量变化直接相关,同时也表征着等离子体的流动。刘文龙教授从空间电场的探测原理入手,介绍了目前广泛使用于Cluster、RBSP、MMS等卫星任务上的双极电场仪,指出了现有探测方法的局限性,亟需一种不依赖于等离子体参量的电场测量手段。

随后,刘文龙教授介绍了内磁层中电场观测的最近发现。根据时空尺度,空间电场可大致分为大尺度电场、脉冲电场和波动电场三大类。大尺度电场由对流电场和共转电场共同作用形成,主导着等离子体层的边界位置,但最新研究表明该位置亦受到潮汐力的影响,导致共转滞后效应的出现;木星磁层中的大尺度电场存在某些区域共转速度降低的“亚共转”现象。脉冲电场可由行星际激波压缩磁层而引发,刘教授的研究团队在分析了卫星数据并与模拟结果比对后,发现脉冲电场的峰值在赤道面上以周向分布为主,指出阿尔芬速度与激波传播速度共同决定了电场波形,更新了以往的认知。波动电场与地球辐射带电子的径向扩散密切相关,刘文龙教授指出以往用于计算径向扩散系数公式的缺陷,利用Cluster卫星数据给出了三维全空间超低频波动电磁场分布,该结果有望填补现有径向扩散理论的空白。

刘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,为相关研究方向的师生介绍了最前沿的科学发现,同时对于其它研究领域的同学们也是一次极好的入门课程。与会师生踊跃交流提问,内容涵盖了从行星磁层环境到机器学习建模等诸多方面,刘文龙教授均一一给出详细的回答,现场反响热烈。

刘文龙教授在北京大学先后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,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间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副院长,同时也是国家领军人才计划特聘教授。刘文龙教授长期从事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领域研究,聚焦于内磁层中的动力学过程,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内磁层电场观测特征、超低频电磁波的激发机制、超低频波与带电粒子相互作用机制等。研究成果以第一/通讯作者发表于中国科学、Nature Physics、GRL、JGR、ApJ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。刘教授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,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;获第31届国际无线电联盟大会青年科学家奖,获北航教学成果二等奖、优秀教材二等奖等教学奖项,所指导博士生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博士论文。

(图文:金泰峰;审核:熊超)

TOP